最新报名:
3分钟前,黑龙江哈尔滨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加入房地产总裁班,2小时前,河北石家庄某文化传播公司3名高管加入企业管理创新总裁班,2小时前,河南郑州某置业公司总经理加入房地产总裁班,5小时前,内蒙古呼和浩特某乳业公司总经理加入工商管理EMBA总裁班,6小时前,上海某金融证券公司1名高管加入工商管理MBA总裁班,11小时前,山西太原某航天飞机制造企业2名高管加入工商管理EMBA总裁班
清华MBA,课程设计特色简介
发布时间:2015-03-26 16:23:44

 

秋季学期

春季学期

第一模块:品格和软技能

第三模块:管理基础

   管理思维与沟通*

    公司金融

   领导力开发与组织行为*

    营销管理

    伦理与企业责任*

    运营管理

    英语(或汉语)

    战略管理

第二模块:分析基础

    中国制度环境与商法*

    会计学

    国际经济与全球管理*

    管理经济学

第四模块:整合实践

    数据、模型与决策

    整合实践项目*

清华MBA,课程设计特色简介

摘要:清华MBA,课程设计特色简介, 清华重视为MBA学生提供全球化经历。这里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在二年级到海外商学院交换学习一个学期。我们学院已与全球90多所海外商学院签有学生交换协议,是亚洲最大的MBA学生海外交换项目

6月9日,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全国MBA课程改革与创新研讨会上发表演讲,继2009年12月在全国MBA培养学校管理学院院长联席会上介绍新版清华MBA的概念框架之后,就MBA课程改革的详细设计进行具体介绍。会后演讲内容引起广泛关注。我们在此登出根据演讲内容整理的文章,供读者参阅。
今天,我很高兴在这里同大家一起分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过去三年中进行的MBA课程改革和创新的情况。去年12月我在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召开的全国MBA培养学校管理学院院长联席会上曾经介绍过新版清华MBA的概念框架,今天我进一步介绍新版清华MBA的课程设计。
中国的MBA教育将于明年迎来20周年。1991年,中国只有9所大学试点MBA,一共录取94名学生。在二十年的时间里,MBA教育在中国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有182所大学(外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开办了MBA学位教育,每年录取MBA学生3万多名。可以预见的是今后若干年中国的MBA学位教育还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这一事实将以下问题摆在我们眼前:我们已经走过了激动人心的20年,那么下一个20年中国MBA教育的新起点在哪里呢?
今天的情况与20年前已经非常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环境与企业实践的巨大变化。1991年,中国还没有正式提出建设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开放程度都还很低。20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企业也在这20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年前,我们还只是欢迎外商到中国来投资;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已经开始走向世界。第二,这20年来中国的MBA学生群体也发生了重大变化。MBA学生的主体已经是“80后”,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的教育背景良好,信息量大,知识面宽。但另一方面,他们在能力、品格和社会实践经验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与此同时,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外学者针对管理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比如2002年斯坦福商学院的Jeffrey Pfeffer 和Christina T. Fong发表论文“商学院的终结:差强人意的成功” [1],指出商学院的课程主要依据教授的学术兴趣和学科特长设计,与商业实践之间相差很远。2004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出版专著《要管理者不要MBA》 [2],批评MBA教育在1959年美国福特基金会报告之后过于偏向学术化,脱离管理现实。2005年南加州大学商学院的Warren Bennis和James O’Tool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论文 [3],尖锐地批评商学院正在失去方向。就在一个多月前,哈佛商业出版社出版了由三位哈佛商学院学者合著的新书《重新思考MBA:管理教育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 [4]。基于过去三年对美国30多所商学院的系统研究和对十几位商学院院长的深入访谈,该书全面总结了过去一、二十年间对管理教育的反思和并记录了改革的经验。这些论著都反映了同样的一个事实:国际知名商学院的教授和管理者都在认真思考MBA教育的未来。
在过去几年中,一些国外商学院开始管理教育改革的尝试。2006年秋季学期耶鲁管理学院推动全新MBA课程。他们强调多学科整合性,取消原来的职能性课程,代之以围绕利益相关者(比如消费者、投资者、雇员、顾客等)的跨学科的新课程。2007年秋季学期斯坦福商学院开始实施新的MBA课程,强调软技能、全球化,尤其重视定制化。哈佛商学院也在2008年建院一百周年之际,用全年时间进行系统反思。除此之外,其他一些美国的商学院也都在尝试对MBA课程的改革。
清华经管学院的MBA改革正是在上述国内外环境中进行的。这一改革也依托于清华经管学院自身优势:我们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率先获得了美国AACSB和欧洲EQUIS认证。与此同时,经管学院在国内MBA招生生源质量方面始终名列前茅,在全英文授课的国际MBA项目中海外学生比例逐年上升,并保持全国最高。过去四年,我们从海外招聘了40位教师,今年又招聘了15位教师,大大提高了师资的国际化水平。这些发展提升了社会对学院的期望,清华理应在MBA教育方面有新的探索。
我们在2007年8月启动MBA改革的研究工作。2008年春季学期,我们发动全院教师,并听取校友、学生、雇主的意见,讨论制定新版MBA方案。至2008年7月,新版MBA整体方案最终形成,获得教师会、院务会的通过。2008年9月学院向媒体公布了方案的框架,并于2008年秋季学期和2009年春季学期进行了部分课程实验。以此为基础,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新版清华MBA方案全面实施。目前2010年春季学期已近结束,我们正在对改革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新版MBA涵盖多个方面,包括项目设计、招生改革等,其中尤其重要的当属课程设计。新版清华MBA新在什么地方?我们将其总结为三个“新”:第一是新的观念、第二是新的元素、第三是新的目标。
新的观念指的是MBA教育观念的三个环节。以往,人们仅把MBA教育当作知识传授,学生的任务就是学懂知识。现在我们意识到,MBA教育应该包括三个环节,除了学习知识以外,还应包括品格的培养和实践的经历。另外,我们对于“知识”本身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过去对于知识的认识是基于学科的,但现在我们知道这些知识并不完整,完整的知识应该是整合性的知识。总的来说,我们在MBA教育观念上的突破是:将过去MBA教育的知识环节扩展到新版MBA教育的三个环节,即“品格”(being)环节、“知识”(knowing)环节和“实践”(doing)环节。
新的元素则包含四项措施。基于上述教育观念上的转变,新版MBA培养方案引入了四项具有实质意义的改革措施:

第一,除了过去强调的硬技能以外,增加了品格培养与软技能开发;

第二,引入了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参与管理实践,类似医学院的临床实习;

第三,加强了整合性学习。除了分学科、分职能、分功能的学习之外,还增加了整合性学习,以适应现代管理问题大多具有综合性的现实;

第四,除了加强对中国国情和本地情况的理解,还要求学生具有全球视野与全球化的经历。
这些改革措施具体体现在新版清华MBA第一年的核心课程和第二年的培养方案设计中。我们把第一年核心课程的两个学期分解成四个模块(见附表)。第一个模块是品格和软技能。第二个模块是分析基础。

第三个模块是管理基础,是有关管理各个职能方面以及不同环境中的管理知识。

第四个模块是整合实践,强调整合性和实践性。这四个模块的设计当中,有继承也有创新。在继承方面,目前MBA课程当中的关键部分我们均予以保留。第一模块中,“英语”(对留学生来说是“汉语”)仍然是必修课程。第二模块分析基础中,“会计学”、“管理经济学”、“数据、模型与决策”是会计、经济学、数据分析方面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属于基本技能,我们完全保留。

同样,第三模块管理基础中,“公司金融”、“营销管理”、“运营管理”、“战略管理”这四门课程是MBA学生必须掌握的管理职能知识,也给予保留。
在创新方面,第一模块和第四模块是过去MBA课程中没有的,第三模块“管理基础”中也加入了重要的新内容。具体地说,第一模块中的三门课程——“管理思维与沟通”、“领导力开发与组织行为”、“伦理与企业责任”——或者是全新的,或者经过了根本性的整合和重新设计。这三门课加上“英语”(或者“汉语”)都是软技能课程。

但是,它们对于企业领导者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也调整了排课顺序,将这些课程集中安排在入校后的第一个学期的开始时间。另外,我们在第三模块“管理基础”中加入了“中国制度环境和商法”和“国际经济和全球管理”这一对课程,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管理环境和全球管理环境的认识。最后,我们以支撑第四模块的“整合实践项目”作为MBA第一年课程中的“封顶课程”(capstone course)。
改革后的课表中,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定位和位置,既保留了原有方案中的优点,又补充了不足。继承的那些MBA传统课程在此不再赘述,下面就新课表(见附表)中体现创新元素的六门课程进行逐一阐释。
第一门新课是“管理思维与沟通”(隶属第一模块:品格与软技能)。“管理沟通”课程不仅在清华经管学院,而且在不少学院都已经开设。但是,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沟通和思维是不可割裂的。人的沟通能力取决于思维能力,如果没有深刻的思维,沟通就仅仅流于技巧,不能有效地传递的信息。把思维和沟通结合起来,才是比较完整地训练领导者需要的沟通方法。在这里,管理思维包括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动态思维、人文思维,沟通则涵盖沟通策略、商务写作、内容演示、电子沟通、跨文化交流等各方面。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有两方面,一是希望学生在阅读、判断、思考和表达各方面提升,二是希望他们加强自我意识,认识到沟通对员工和社会的影响——毕竟除去与员工的沟通,危机处理中与社会的沟通也是企业沟通的重要方面。
在设计“管理思维与沟通”课程时,我们做了大量研究,并借鉴了国外一些类似的课程,比如斯坦福商学院课程改革中评价很高的新课“批判性与分析性思维”(Critical and Analytical Thinking),MIT斯隆管理学院的课程“文献,伦理与权威”(Literature, Ethics, Authority)。同时我们也参考了清华经管学院本科课程“信息管理中的伦理问题”等已经开出的课程。“管理思维与沟通”课程的亮点在于它是一个思考与表达相互交替的过程。学生先是拿到一个案例进行阅读与思考,然后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并表达,进行思维碰撞,随后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再进一步阅读,形成更有效的表达,整个过程连环渐进。
第二门新课是“领导力开发与组织行为” (隶属第一模块:品格与软技能)。在设计这门课程时,我们对现有的课程做了重要调整,融合了组织行为理论、领导力应用和领导力技能培养三方面的内容。课程中特别强调领导者的自我测评,角色扮演和相关联系。这门课有很强的挑战性,但对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来说却是必不可少的。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人在组织中行为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训练一个领导者驾驭个人、群体和组织的领导能力。
“领导力开发与组织行为”课程的亮点之一在于组织行为学和领导力开发的融合。在以往的MBA课程中,组织行为与领导力开发这两方面往往是分离的,并又有很多重合。融合既是为了精简,也是为了让两部分内容互相强化。这门课的另一个亮点是教练式学习方法的引入,强调对人格塑造、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的操练。
第三门新课叫做“伦理与企业责任”(隶属第一模块:品格与软技能)。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去年10月召开的清华经管学院第十次顾问委员会会议上,一些委员建议学院增加伦理和企业责任方面的课程,会后还有委员就这一提议专门给学院写信。我们开出的这门课程探讨公司和领导者所面临的伦理挑战和责任担当,重视不同选择带来的启示和反思。这门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案例展开学习,使学生在面对多重选择时能够分辨并思考其中的伦理责任,严肃对待企业和个人的决策,考虑到这些决策可能造成的重大影响。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这类问题不可能有标准的或唯一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教学生如何做出合乎伦理的公司决策,怎样进行个人行为的选择。它的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认识并深入思考伦理和企业责任的问题。考虑到我们缺乏此类课程的教学经验,去年12月学院请来了MIT斯隆管理学院的教授为教师进行培训。今年这一培训仍在继续。
第四门新课叫做“中国制度环境与商法”(隶属第三模块:管理基础)。开设这门课的起因有三:一是外国留学生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学习、理解中国体制的特征,而我们现用的案例大多来自哈佛商学院,不能满足这一需求。第二,这门课也是我们思考如何改造政治课的结果。我们希望这门课程能够探索出一条新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的制度环境,并对企业经营有所帮助。第三,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一课程充分发挥清华的优势,那就是学校和学院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主流的密切联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中国制度环境理解的优势。
这门课围绕宏观经济体制(包括政府组织制度,政府监管体制等方面)、市场经济制度和财产制度,以及与经济有关的民法、商法和公法来展开,侧重于企业操作实务。我们希望把这门课打造成具有实际效用的课程。它的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企业经营环境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中国制度变迁对于企业经营的影响,培养学生在法律框架下解决企业经营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期望这门课是一门哈佛商学院很难复制、但又有很高实用价值的课程。

第五门新课是“国际经济与全球管理”(隶属第三模块:管理基础)。这门新课侧重与全球化有关的知识,内容涵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国际商务环境,全球竞争战略、跨文化管理等多方面。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全球经济变化的规律,应对全球经济变化的复杂形势,培养学生制定企业全球战略和在全球化下管理的能力。这门课的亮点在于有机结合了“国际经济”与“全球管理”的内容,强调对于不同文化中政府、经济、社会的理解。
 第六门新课是“整合实践项目”(隶属第四模块:整合实践),它是本次课程改革中投入精力与资源最多的一门课。我们把这门课设计为三个方向:“管理咨询”、“创业管理”和“信息时代的管理创新”,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三者之一。“管理咨询”方向是关于上市、并购、重组等企业战略性的变革;“创业管理”方向是关于创业企业的商业计划;而“信息时代的管理创新”则侧重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管理。
 这一课程的教学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让MBA学生做“临床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第一年学到的知识最终付诸实践。但是这门课的实际操作却非常不简单。具体课程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第1-2周集中上课,第3—12周进行项目匹配和团队组建,第14—17周展开现场工作,第18周进行成果汇报,听取企业的反馈与评价。这些项目不仅有学院老师,也有企业高管参与。这是一门对教师和学生都要求有较大投入的课程。
为了取得经验,我们先是在2009年春季学期组织了一个实验课堂,共有30名学生与6位教师参加,涉及5家企业、6个项目。实验课堂选取的是第三个方向,即“信息时代的管理创新”。根据2009年的实验课堂经验,我们在2010年春季学期全面推开,设立了6个课堂,共有188名学生与18位教师参与,配有一名专职职员协调,涉及包括17家企业项目,1家事业单位项目,16个学生自行设计的创业项目在内的一共40多个项目。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花力气最大的,投入资源最多的课程,但收效也最为显著。据我们的调查评估,学生对于“整合实践项目”的反应非常积极,因为这一项目强调实践,让他们获得了与“纸上谈兵”的案例学习截然不同的感受。

除了MBA第一年核心课程,我们在MBA第二年培养方案上也有两个新举措。第一,我们尝试在中国现有学位法的框架之下,用综合案例分析报告代替学术研究性的毕业论文。我们要求学生深入一个企业,针对一个管理问题完成一份整合性案例分析报告。我们去年聘请了哈佛商学院原高级副院长沃伦•麦克法兰教授到清华担任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联执主任。我们也就案例分析报告的写作规范进行了统一安排。可以预见,将来的一些分析报告可以被案例中心吸纳。
第二,学院重视为MBA学生提供全球化经历。这里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在二年级到海外商学院交换学习一个学期。我们学院已与全球90多所海外商学院签有学生交换协议,是亚洲最大的MBA学生海外交换项目。二是用十天到两个星期的时间进行短期海外学习之旅。学院同多所海外商学院合作举办短期交流项目,最受欢迎的有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合作的“STEP”项目、与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合作的“China Lab”项目、以及与智利天主教大学合作的“Doing Business in Chile/China”项目等。三是在一年级的暑期去海外公司实习。
从新版清华MBA的课程设计中可以看出,上面提到的四项措施均得到了落实。第一,品格培养和软技能开发落实于领导者必备的三门新的软课程——“管理思维与沟通”、“领导力开发与组织行为”和“伦理与企业责任”;第二,体验式学习落实于新的“整合实践项目”;第三,整合性学习落实于“整合实践项目”和综合案例分析报告;最后,全球化视野和经历落实于“国际经济和全球管理”课和通过三种渠道实现的全球化经历。
我们进行MBA教育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新一代的领导者。在引入新的观念、新的元素之后,新版MBA课程设计要达到的新目标是三种平衡:
第一,知识与品格、能力的平衡。我们既要传授知识,也不能忽视对于品格的培养和对技能的训练。因此,我们引入了思维、沟通、领导力、伦理与企业责任等方面的课程。
第二,学术严谨性与实践相关性的平衡。我们既要保证学术严谨和深度知识学习,也不能脱离管理实践。所以我们引入整合实践项目,并要求学生进行综合案例分析。
第三,中国根基与全球视野的平衡。我们既要有中国根基,但是不能办成纯粹的“本地学院”。所以,我们在课程设计中涵盖了中国制度环境、中国案例分析、国际经济、全球管理、全球化经历等内容。
中国的MBA教育已经走过了波澜壮阔的20年,未来的20年将更加激动人心。基于过去三年对MBA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我们学院感受到了未来20年中国MBA教育的发展趋势。总体来看,我们认为以下趋势具有一般性,将会成为未来20年中国MBA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1)MBA教育将覆盖“品格”、“知识”和“实践”这三个环节;

(2)MBA课程将引入品格培养与软技能开发、体验式学习、整合性学习、以及全球化视野和经历这四项措施;

(3)MBA项目将力求达到知识与品格、能力的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实践相关性的平衡、以及中国根基与全球视野的平衡这三种平衡。尽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有根据自身情况的定位,有不同的侧重和特色,但很难想象有哪一所学校的MBA教育改革会不涉及上述“三个环节”、“四项措施”、和“三种平衡”的范畴。我们相信,在整体方向和大体趋势层面上,这些新观念、新元素和新目标将会是今后20年中国MBA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和奋斗的方向。

版权申明:本网课程知识产权属清华大学,网站仅提供课程信息展示,而非商业行为
Copyright©1996-2018 PXMBA.ORG.All Rights Reserved.清华大学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液晶大厦2层 邮编:100084 
ICP备11007365号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