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向东教授在清华MBA管理“先知后行?还是先行后知?”课程笔记【北京清华大学总裁班|MBA|EMBA招生信息网】 
最新报名:
3分钟前,黑龙江哈尔滨某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加入房地产总裁班,2小时前,河北石家庄某文化传播公司3名高管加入企业管理创新总裁班,2小时前,河南郑州某置业公司总经理加入房地产总裁班,5小时前,内蒙古呼和浩特某乳业公司总经理加入工商管理EMBA总裁班,6小时前,上海某金融证券公司1名高管加入工商管理总裁班,11小时前,山西太原某航天飞机制造企业2名高管加入工商管理EMBA总裁班
商学院banner图
宁向东教授在清华MBA管理“先知后行?还是先行后知?”课程笔记
发布时间:2018-11-13 16:58:30

这一章要先从一个著名的实验说起——霍桑实验。梅奥教授当年做了好多个实验,这一章节重点讲的是群体实验。霍桑群体实验的细节不在这里赘述,有兴趣的可以直接问度娘,我在笔记里直接过度到结论:“人际关系的大背景下,非正式组织的共同利益才是决定生产效率最核心的东西,而不是每个人的能力和组织的事先定下的目标。”同时,霍桑实验做了另外一个工作是在3年半的时间里访谈20000名员工,结果得到了一个重要的研究结论:如果员工的不满情绪能够及时得到排解,他们的生产率是会提升的;反之,就会下降。


提升员工满意度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这个道理我相信几乎做过管理的人都能理解。


但是多数人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却没有把这个问题理解透。我在笔记里把这个结论再次做一个解释:“员工满意度的整体提升,会带来组织绩效的提升,但个人满意度的提升,却和个人绩效的提升没什么关系。”


员工满意度带来公民行为


接下来的内容在宁老师的课上没有详细解释,因为宁老师还是想告诉大家结论,而解析过程在课程中省略了,我从亨利•穆恩的组织行为学课程上学到的一些内容,刚好是这个结论的拆解。


首先,员工满意度和个人绩效几乎没关系,也可能很多人听了这个结论会觉得有问题,但事实上,的确如此。不信你可以关注下你们公司绩效最好的一帮人和绩效最差的一帮人,很有可能,绩效好的人总是怒气冲冲,而绩效差的人可能很欢乐。但是,员工满意度却对整个组织的绩效,起到关键作用。


组织行为学研究学家Organ写过一本书,提到了一个词——公民行为。Organ提到,管理者一直关注组织角色内的绩效,我们经常称作KPI,无论是生产、销售、研究工作还是只能工作,我们通常特别关注我们所谓的工作绩效结果。但是实际上工作过的人都能明白,我们日常工作的行为中,有一些事情是和KPI没关系的,我们也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这种行为,被定义为公民行为。比如,帮助其他同事、工作方法创新等等,这些行为员工是可选择的。员工满意度可以带来公民行为,或者崇尚公民行为的文化。


所以再回到宁老师的结论,就会更明晰:“人际关系的大背景下,非正式组织的共同利益才是决定生产效率最核心的东西,而不是每个人的能力和组织的事先定下的目标。”


先知后行?还是先行后知?


在管理中,与其说管理者关注员工认知的改变,不如说关注员工行为的改变,更现实点,是关注员工行为改变后带来的绩效提升。但是,我们通常觉得,认知改变了,行为才能改,认知不改,行为很难改。但是我们的先贤王阳明早就提到过一个问题,就是知行不合一的问题,而且,通常知行不合一的问题都是指知而不行。而现实中,改变行为,往往是能够改变认知的。这里的底层逻辑不想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看早些我的一篇读书笔记:
领导力是学来的?还是实践来的?


阈下刺激的问题


我觉得这一课是宁老师课程中的一个小瑕疵,毕竟宁老师是管理学教授,不是心理学教授,他在这一章讲阈下刺激,本来我就觉得没什么前后逻辑,而且,阈下刺激的事,真的不是课程中讲的那样。我在这里直接说结论:阈下刺激的观点,是一个名叫詹姆斯维卡里的市场顾问出于对利润的关心所传播的骗局。所谓的阈下刺激带来的变化,不过是安慰剂小影霸了,并没有课中讲得那么神奇。这个话题,我在之前也提过,有兴趣可以回看:


冲动基因和损失厌恶


不得不说,这一章的内容其实更偏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算是我个人知识结构中的强项。我们回到课程中提到的经典实验:


假定你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桌上放着500块钱,然后给你两个选项:
1、你扔一次硬币,如果扔出来是正面,你就把500块钱拿走,但如果扔出来的是反面,你一分钱都拿不到;
2、你不用扔硬币,直接拿走250块钱。


你会选哪个选项?
多数人都会选第二项对吧?通常的解释叫做损失厌恶,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当然,宁老师的提出了一个更底层的东西——D4基因,这是一个影响人风险偏好程度的基因,说实话我认为谈基因的意义并不大,毕竟,我们多数人的基因还是符合损失厌恶效应的,与其关注基因,不如更多关注这个效应对我们日常决策的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
“老人家想赶走来公共草地上玩耍的小孩子们,于是给来玩的孩子10块钱、慢慢的变成5块钱,最后到1块钱。最后小孩子们虽然能得到1块钱,但被“拿走”9块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拿到10块钱的快乐,于是小孩子们再也不来草地上玩耍了。”


当然,现实中对损失厌恶的借用会更复杂,包含了更多层面的博弈,但是损失厌恶的“人性”却时刻跟随。


“我叫不紧张”


这一章最后一课讲理性注入,我个人觉得,讲的就是不紧张的事,本质上是预期管理和情绪管理。没办法划归到经济学领域谈及的理性概念。课上提到了赵本山说的一句话:“爱咋咋地”,宁老师说,人一旦爱咋咋地了,就不慌张了。但是要知道,早些年赵本山还有句经典:“我叫不紧张”。我对这两段台词都印象深刻,回过头再看,没有经验的时候,就算心里想着爱咋咋地,也起不到作用,因为心里没有“底”。当你有了经验的时候,这种爱咋咋地的劲,才能出来。


我自己工作后做过好多次主持人,公司年会的,大型论坛的,我自己就有明显的感受,刚开始,紧张,心里想什么爱咋咋地都没用,但是后来,就不紧张了,因为知道,一旦出了问题,我可以怎么处理,自然就不紧张了。本质上,其实是我自己的情绪和激素水平,已经到了另外一个阶段上,想把这两个方面做提升,我认为其他办法都没用,就一招:练习。练习的过程就是你的身体和精神适应更高水平激素刺激的过程,最后就可以处乱不惊。

版权申明:以上课程知识产权归属主办单位,总裁班研修网仅提供信息展示,而非商业行为 ICP备11007365号

免责声明:总裁研修网部分内容摘自网络,如有侵害您的权益,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Copyrights © 2007-2018 PXMBA.ORG All rights reserved